查看原文
其他

葛兆光 × 许知远:任何预言对于搞历史的人来说都不大靠得住

十三邀 单向街书店 2022-05-13

葛兆光,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东亚及中国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史。近年来,他专注于“从周边看中国”的研究方向,利用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的史料,重新探讨中国的国家形成及身份认同问题,在国内外学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与回应。


葛兆光生于上海,1966 年初中毕业,1968 年至苗寨当知青,在那里度过了一段失学、挨饿、以体力劳动为日常的青年时期。回忆起生活最困顿的时候,葛兆光说自己还是靠读书聊以慰藉,“躲到另一个时空中去”。许知远看来,葛兆光在极丰富和极匮乏的世界之间摇摆的经历给予他双重性,让他的历史视野更为丰富多元。

从东京上野公园到贵州凯里香炉山,他们的对话跨越三年,期间经历全球新冠疫情的起起伏伏。历史书写和真实世界之间当然存在缝隙,作为历史学家,葛兆光的每个研究课题背后,仍有着对现实问题的某种关切。


点击观看完整版视频


▲画面内容来自腾讯新闻与单向空间联合出品的“十三邀”


本期观看指南


正片06:50 👉👉👉


任何预言对于搞历史的人来说都不大靠得住。


葛兆光:“形势比人强,思想总是无力的。我们能做的是把它往远处推一下,把它放在一个更大的坐标里去看。”


知识点:


#志怪小说


以神仙法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为主要记述对象,代表作品有东晋干宝所著录的《搜神记》。江户时期,《聊斋志异》传入日本,一度风靡社会。不少作家纷纷效仿,以日本本土文化和民间传说为蓝本进行创作志怪小说创作。



正片10:05 👉👉👉
背后语境的差异导致思想上的分歧。历史书写不能将时代背景悬置,就思想谈思想。重构过去需要再现当时的生活环境,给各方以平等的发言权,回到具体的人怎样做具体的事。
葛兆光:“过去太多人强调中国和日本,好像同文同种,一衣带水。其实我觉得,现在更应该强调的是中国和日本它有什么结构性差异,导致了后来的路径不同。”


知识点:


#1

白鲁恂(Lucian Pye,1921 - 2008)


白鲁恂(1921 - 2008)


美国政治学家、汉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发展问题。他出生于陕西省汾州一个派驻中国的传教士家庭,于 1956 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期间培养了诸多优秀的学者、官员。“他是知识界的巨人,远远超出了政治学领域本身。”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系教授查尔斯·斯图尔特(Charles Stewart)在他的讣文中写道。


#2

汤武革命


“汤”指商汤王于鸣条之野起兵打败夏桀王,一举灭夏;“武”则指周武王领导诸侯国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建立了新的王朝——西周,因为是以有德讨伐无德,所以叫汤武革命。


#3

大正民主


大正民主,狭义上指日本大正天皇在位的 1912 至 1926 年间发生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这种思潮往前可以追溯至 1905 年,日俄战争后签订《朴茨茅斯条约》激发的日本公众抗议。


#4

政权合法性


国家权力的法理基础。西方主流学者对这一概念的定义大同小异,如李普塞特 (Seymour Martin Lipset)指出,合法性“包括一套制度〔国家〕有能力激发和保持民众的信任,使民众相信现行的政治制度是最适合当前社会的”。


#5

足利义满(1358 - 1408)


室町幕府第三任征夷大将军,1378 年移居京都室町,正式称室町幕府,被看作是室町时代的开创者;1392 年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完成国家统一,成为室町幕府最盛期的缔造者。


#6

万世一系


指一个永远存在的系统,日本天皇在史书中以此标榜其权力地位的合法性。


#7

土司与大名


土司,由少数民族上层人物(首领、酋长)担任,对管辖区域有半自治权,但必须归朝廷管辖。这种管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制度,最早实施于我国元朝,至明朝达到全盛。


大名,起源于私人土地拥有者“名主”一词,“大名”指拥有大量土地的人。这是日本古代封建制度下,对领主的总称。


#8

比叡山延历寺


位于日本滋贺县大津市坂本本町,又称比叡寺,被视为日本佛教的发源地。1571 年,织田信长不顾军部将领、家臣劝阻,执意焚烧比叡山以报延历寺协助反对势力浅井-朝仓联军之仇,导致僧人百姓死伤惨重,许多珍贵的史料、文物被毁。


比叡山延历寺


#9

 黑田俊雄(1926 - 1993)


黑田俊雄(1926-1933)


日本历史学家。他提出的“显密体制”首见于其 1975 年发行的著作《中世纪的日本与宗教》,用以解释该时期的日本宗教制度,所谓“显密”,即是文献中公开和保密的资料选择。


正片18:53 👉👉👉
葛兆光:“警惕后见之明。很多原本简单的道理,没有那么玄乎,后来人总把它们越讲越深刻,加上了很多自己的体会,甚至完全离题,和现实离了八丈远。”


知识点:


#1

王阳明与觉民行道


王阳明(1472 - 1529)


王阳明(1472 - 1529)即王守仁,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心学的集大成者。正德元年(1506),王阳明为拯救被罢免同僚得罪宦官刘瑾,罚廷杖四十,贬谪治贵州任驿丞。
“得君行道”指的是士大夫得到皇帝支持,实行他的理想;“觉民兴道”,指的是启发民众的良知良能,来实现儒家士大夫的理想。随着皇权专断,儒学地位日益低下,政治环境渐趋恶劣,士人渐渐转向“内圣”修省,而放弃对“外王”路向的寻求。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世界观方法论,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转而撇开君主朝廷,在民间层次上传道解惑。故有宋人“得君行道”,明人“觉民行道”的提法,也因为王阳明与朝廷政争保持疏离,一生致力于传道授业,培养了大批才学卓著的弟子,思想家王畿、钱德洪、徐爱都是他的得意门生。


王阳明与弟子们


#2

陆九渊与“东海西海,心同理同”


陆九渊(1139 - 1193)


陆九渊(1139 - 1193),南宋哲学家、教育家,主倡“心即理”说,尝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即认识宇宙本质需要从本心出发;他还提出“东海西海,心同理同”,代表一种普遍主义的真理观,这是人类彼此理解、互相认同的基础,常用来理解多元文化的共通与差异。该思想为王阳明继承发展,故将二人的学说并称“陆王心学”。


#3

其叶肺肺


出自《诗经》,《陈风·东门之杨》。原诗为: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晢。朱熹在《诗集传》里点评称,这是一首关于男女约会而久候不至的诗。


#4

朱熹:“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


出自《出山道中口占》,全诗为“川原红绿一时新,暮雨朝晴更可人。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


朱熹(1130 - 1200),南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著述甚多,提出“理气论”、“格物致知论”等主张,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1130 - 1200)


#5

胡塞尔与现象学


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 - 1938),奥地利著名作家、哲学家,现象学的创始人。他提出“回到事情本身”的口号,摒弃带有主观色彩的偏见以建立个人特殊经验向普遍价值过度的本质还原结构,后被他在哥廷根大学和慕尼黑大学中的一派追随者发展壮大。


正片30:23 👉👉👉


思想传播的过程并非简单的由上向下,大多数时候呈现一种上下交融的状态。精英的理念被拆解、阐释甚至简化、曲解,民众的信仰传说也被新的创造者采撷。生活在城市、乡村最普通的芸芸众生是作为大众和地方的创造物,也是英雄豪杰、民族国家创造物面貌投射的阴影。
葛兆光:“我们能不能写一个没有思想的思想史?所谓‘没有思想’是说,没有精英的思想,没有特别天才的思想,关注的是下层民众。我写思想史时,心中有一个搏斗的目标——那些具有笼罩性的思维定式和陈词滥调。”


知识点:


#《中国思想史》


《中国思想史》(第二版)葛兆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06



正片43:01 👉👉👉


中国曾经遗忘世界,世界却从未因此遗忘中国。正因此,借别人的眼光去获得自知之明变得尤为迫切。
葛兆光:“国内历史书写从长时间自己想象自己,到西方的他者目光,再到第三个阶段,自周边国家去打量细部。”


知识点:


# 1938 年,胡适发表《北美独立与中国抗日战争》演讲


在美国,胡适常在演讲中将中国的抗日战争与美国的历史与现实做比较,争取美国公众对中国抗战的理解和支持。


正片45:57 👉👉👉
二十世纪以来,国人从臣民变为公民,以报章杂志为代表的大众媒介进入社会,学校社团等制度性传播组织化、规范化,悠久的传统和现实需要更使得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共产主义等现代意识形态此消彼长,开始牢牢抓住人们的想象力。思想所处的语境不断变化,经历“文化热”、文化英雄、现代性、后现代结构主义的转向,我们脑中的思想也必须新陈代谢。
葛兆光:“‘自古以来……’ 可能反而是成见,要跳出立场框架,将历史放之于更大的背景之下。学着用对方的眼睛进行反观,树立全球眼光,以大家都能接受的价值观与历史认识方式去书写历史、讲述历史。”


知识点: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


由葛兆光与媒体人梁文道联合策划的全球史音频原创节目,以人类起源、战争与移民、物品流通、宗教与信仰、疾病与气候、大航海时代这六个关键词为主题,旨在探寻人类文明中的“蝴蝶效应”。“过去的世界史,常常是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又一个国家,这么加起来合成的,但全球史是世界互相联系的全人类的历史,是多元的、复杂的。”葛兆光在节目前言中说。


正片58:46 👉👉👉
葛兆光:“1927-1937 的‘黄金十年’,科学的史学体系、丰富的历史材料、更广阔的研究范围和更复杂多元的理论武器一度让中国学术进入世界主流,世界主流也很重视中国的学术成就。


抗战激起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让一代人习惯用中国的史料、立场和逻辑去看问题。我们都不否认中国有特殊性,但你要不要共享一些普遍价值,比如说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现存的国际秩序,你是融入,还是另起炉灶?你认为你的特殊性是地方性文化,还是普世性文明?过于强调特殊性,就没有一体,只有多元。”


知识点:


#1

钱穆与《国史大纲》


钱穆(1895 - 1990),中国近代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抗战时随北大南渡,战火纷飞中写就《国史大纲》,后至西南联合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高校主讲文史课程。《国史大纲》为一部通史性论著,以民族文化为本位,使用教科书体例编写而成,重政治制度变迁的论述,其次才是经济文化。该书首次出版于 1940 年,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饱含作者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对中国命运的沉思及未来出路的探索。


#2

中国特殊论


即将中国国情、社会结构特殊化看待的论调。1937 年梁漱溟出版《乡村建设理论》,以“中国社会结构特殊论”阐释中国传统社会,以分析中国在乡村建设上为何不能走西洋和苏俄的道路。但这种思维框架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在所有问题上皆以“中国特殊”为由进行判断,难免误入刻舟求剑的窠臼。


正片1:06:17 👉👉👉


葛兆光:我们传统的历史书写是不融于现代史学的,第一是常把中原王朝当作叙述的主线,第二是围绕政治,也就是王朝的更替、君臣的事迹,第三它基本上是以精英人物为主的,不涉及社会底层。


知识点:


#1

“大一统”史学传统的确立


以司马迁、班固为代表的传统中国史学家在中央集权制度确立至巩固的时代,《史记》、《汉书》等著作均以“大一统”为基本叙述原则,同时也为这种制度提供理论基础和历史合法性。


#2

梁启超与新史学


梁启超(1873-1929)


1902 年,受日本浮田和民《史学原论》影响,梁启超于《新民丛报》发表《新史学》,激烈地批判传统中国史学存在的弊病,“文献浩如烟海,史家数百,堪称‘发达’,实际上却‘陈陈相因,一丘之貉,未闻有能为史界辟一新天地,而令兹学之功德普及于国民者’”,从而提出“史界革命”的口号,认为史学革新与民族国家、新国民的建构紧密相连,将新史学研究的内容认定为寻求人类进化发展的过程,并最终求得其中的普遍义理。


在西方史学界,新史学派代表人物哈威·鲁滨孙(James Harvey Robinson)提倡将历史的范围扩大,包括人类既往的全部活动,以综合的观点分析历史事实,以进化的眼光考察历史变化。



编辑 - 左尧依

实习生 - 刘亚妮 孟翰林



- 今日话题 -


对你影响最大的史学家是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